绿松石划不动玻璃吗
对此,黄彤称这表明地方分布式政策开始启动,其中浙江、江苏等光伏制造业大省率先启动,而东部和中部地区省份也将在2-3月陆续推出。
安装光伏发电设备的家庭自己用自己发的电,多余的可以卖到国家电网去,用户既是发电的享用方,也是发电的售电方。谁发电谁受益,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实施奖励办法。
目前,国内发电主要还是以火电和水电为主。广西全年光照条件良好,日照时间较长,非常适合开发光伏发电。这样的结果对于居民家庭和电网公司都是双赢。对于鼓励家庭光伏发电,林峰代表希望政府、电力部门、科技部门应加大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推广扶持力度。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家庭光伏发电,有利于推广使用新能源、还可以缓解电网用电高峰期供电压力、促进居民增收。
花上两三万元,买一套太阳能电池板,在自家的楼顶天台上搭一个电厂,每天发电,一部分自用,剩下的卖给国家电网,用七八年收回投资。2013年12月下旬,一名桂林市民在自家房顶上安装了一套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自建光伏发电站发电。现象反思:管住闲不住的手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规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节机能。
中国光伏企业所需的多晶硅,前期大多依靠国外进口,而自身产品的目标市场也主要集中在欧美等海外地区。此前,如果说能有哪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那一定是光伏。产业链前后两端都受制于人,自身可控环节太少,也成为这次中国光伏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作为前几年政府战略主导产业之一的风电产业,在国家发改委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早已难觅踪迹。
今年以来,关于中国光伏企业深陷泥沼、迈入寒冬的报道几乎天天充斥着网络。昔日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何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夕阳西下了呢?是欧债危机所致?是美欧双反引发?那企业和政府又都做了些什么呢?光伏企业:没有最大,只有更大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高效等特点,成为各地政府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拉开了光伏项目上马和产能扩张的序幕。
盲目的投资与扩张,即使在遭遇美国双反时也没有停歇。正是由于政府的强力主导和狂热推动,光伏产业才一步步迈向痛苦的泥沼。其三,政府在进行战略产业规划时,一定要明确门槛、合理布局,防止各地蜂拥而上;更要政策持久、稳妥进展。在美国出现双反的苗头时,政府也没有对企业采取什么实质性的保护动作。
经历红极一时的光鲜之后,光伏企业跌落至现在这个凄惨的境地,除了企业的因素之外,地方政府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产业链前后两端都受制于人,自身可控环节太少,也成为这次中国光伏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政府应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方面作出贡献;并致力于在市场规律不发生作用的行政和公共领域,做好管理和调控。短短几年间,中国光伏产能就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国包揽了前五名。
有资料显示,全球产能约为100吉瓦(GW),而需求仅为30-50吉瓦。内外交困使得过去一年全球需求放缓,电池板价格下跌了30%,导致很多小企业猝死,尚德、赛维等一般大企业经营形势也急转直下,从巨赢变成巨亏,背上了巨额的企业债务。
有分析师预测,中国今年将成为全球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太阳能电池板市场,太阳能电池板装机容量将达到4至5吉瓦,是去年装机容量的两倍。中国光伏企业所需的多晶硅,前期大多依靠国外进口,而自身产品的目标市场也主要集中在欧美等海外地区。
地方政府需要政绩,自然希望企业快速做大;而光伏企业则能增加大量的税收和就业,对GDP作出巨大贡献,于是双方不谋而合、极力扩张。经历红极一时的光鲜之后,光伏企业跌落至现在这个凄惨的境地,除了企业的因素之外,地方政府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此前,如果说能有哪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那一定是光伏。盲目的投资与扩张,即使在遭遇美国双反时也没有停歇。产能扩张的无序与失控,带来了激烈的国际反弹。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表示:在中国,地方政府不是真正的政府,它们更像是企业。
光伏产业目前正面临着深度的洗牌,这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现象反思:管住闲不住的手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规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自我调节机能。
其实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了,作为前几年政府战略主导产业之一的风电产业,在国家发改委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早已难觅踪迹。在美国出现双反的苗头时,政府也没有对企业采取什么实质性的保护动作。
这次的光伏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其一,地方政府应分清职能界限,不要过多干预企业经营,更不能替企业拿主意,定规划,而忘记了自己究竟应该干什么。有专业人士分析,在太阳能行业从过剩产能危机中复苏之前,全球一半的太阳能产能需要关闭。
在政府的强大推力下,尤其是针对光伏产业实行的宽松的信贷政策,使得企业仿佛染上了毒瘾,沉迷于大干快上,疯狂扩张。正是由于政府的强力主导和狂热推动,光伏产业才一步步迈向痛苦的泥沼。过程之中,多晶硅的价格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落,由最高400多美元/每千克最低跌至20多美元/千克。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毫无疑问,欧美双反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太阳能产能在信贷驱动下快速扩张才是这次光伏危机真正的罪魁祸首。一时之间,光伏市场哀鸣遍野,一片凄惶。
从原材料方面来讲,由于产能急剧扩张,导致前期全球多晶硅的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许多光伏企业深套其中,付出了惨重的经济代价。今年以来,关于中国光伏企业深陷泥沼、迈入寒冬的报道几乎天天充斥着网络。
从市场方面来讲,受持续的欧债危机和美国惩罚性进口关税的影响,主销区欧美市场处于疲软状态;而在国内,虽然政府鼓励做大企业,但前期在上网电价、并网等问题上迟迟进展不大,内需也不够旺盛。昔日如火如荼、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何以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夕阳西下了呢?是欧债危机所致?是美欧双反引发?那企业和政府又都做了些什么呢?光伏企业:没有最大,只有更大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高效等特点,成为各地政府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从而拉开了光伏项目上马和产能扩张的序幕。
地方政府对光伏企业实施救助、力挺企业,也要非常慎重。前期世界上有多家公司宣告破产,其中包括德国的Q-cells和Solon以及美国的Solyndra和EvergreenSolar。据统计我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也如同当年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其三,政府在进行战略产业规划时,一定要明确门槛、合理布局,防止各地蜂拥而上;更要政策持久、稳妥进展。
其二,地方官员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经济规律办事,切勿盲目冒进,好大喜功。地方政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尚德神话之后,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太阳能产业规划,大量投钱投地、出人出力,充当了新能源产业扩张的重要推手。
许多企业对美国高额的惩罚性关税置若罔闻,一度进行自杀性销售,赔本也要扩大产能,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不仅如此,企业一味地专注于产能扩张,却忽视了相应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等准入门槛的建立,不仅制造出庞大的市场泡沫,也使这一新兴产业陷入低端化泥潭。
产业链地位: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光伏产业是从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应用系统到专用设备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尚德施正荣退居二线,赛维彭小锋面临破产,很多光伏企业从巨赢跌入巨亏、开始大幅裁员。